在每年陽歷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90度時,為夏至日?!躲∽駪椂瘸尽分姓f:“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14個小時左右。
有關專家表示,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qū)㈦S即到來。值此時節(jié),公眾起居調(diào)養(yǎng)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qū)的最高氣溫可達到40℃左右。
夏至:生活起居要防暑
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qū)㈦S即到來,值此時節(jié),公眾在生活起居方面要格外注意防暑。首先是適當多吃些冷食、涼食、瓜果。其次是夏季蚊蟲多,易感染痢疾等腸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飲食中要多吃些大蔥、大蒜。再有就是利用各種防暑工具,如陽傘、扇子、涼帽、涼席、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
此外,每日用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防暑措施,洗澡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利于消暑防病,而且能加快血液循環(huán),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yǎng),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抗病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因此,睡覺時不宜用扇類送風,有空調(diào)的房間室內(nèi)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湯,切不可飲用大量冰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
除了防止身體中暑外,還要注意預防精神中暑。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時節(jié),人們要保持樂觀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除了防暑外,夏至時節(jié)還要注意補充睡眠。夏至時節(jié),晝長夜短,天氣炎熱,夜間睡眠多有不足。因此,每天應安排短時間的午睡,以促進體力和精力的恢復。午睡時間一般以一小時為宜。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腦溢血和冠心病的發(fā)生率。不宜坐著打盹,這樣容易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會出現(xiàn)頭昏腦漲等癥狀,也不宜伏案午睡,以免眼球受壓,易致眼疾。夜間不宜一直開空調(diào),室內(nèi)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要多吃“苦”
農(nóng)歷夏至節(jié)氣,公眾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并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利清泄暑熱,增進食欲。
夏至時節(jié)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很容易發(fā)生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道疾病,如果過食油膩食物,會傷害脾胃,影響營養(yǎng)消化吸收,因此,這個時節(jié)宜食綠豆、西瓜、大棗、雞肉、牛肉、鯽魚、豆?jié){、甘蔗、梨等清淡食物。
除了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外,為了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夏至時節(jié)還應“刻意”去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堿、維生素、苦味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解熱除濕、抗菌消炎、幫助消化、增進食欲、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張血管、清心除煩及調(diào)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非常適合夏季人體所需。“夏季可食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黃瓜、雞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
盛夏時節(jié),人們出汗多而易丟失津液,除了要吃苦味食物外,還應適當多吃些酸性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不僅能斂汗止瀉祛濕,還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如烏梅具有解熱、除煩、止瀉、鎮(zhèn)咳、驅(qū)蟲等功效,能夠增加抗菌力,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結(jié)核等都有抑制作用。
夏至:“冬病夏治”
夏至,貼敷正當時,哮喘、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體虛反復感冒等疾病都可治療。
“冬病夏治”是一種特殊療法,是中華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結(jié)合中醫(yī)的針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以鼓舞正氣,增加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此法已為現(xiàn)代人廣泛應用。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jié),人體陽氣發(fā)泄,氣血趨于體表,皮膚松弛,毛孔張開。此時在穴位上貼敷藥物易于作用穴位,滲透皮膚,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節(jié)臟腑,對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反復感冒、慢性咳嗽、鼻炎等具有較好預防和治療作用。
貼敷治療,成人貼敷時間為每次2-4小時,兒童貼敷時間為每次0.5-1小時。貼敷期間忌食海鮮和生冷、辛辣、油膩食品;注意保暖;急性呼吸道感染、發(fā)燒期間不能貼敷;皮膚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者不宜貼敷;特殊體質(zhì)及有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以及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損的不適宜貼敷;另外,2歲以下的孩子、孕婦、對膠布過敏者要慎用。此外,貼敷后時間不要自己延長,還應減少運動、盡量避免出汗,防止藥貼脫落。
除了貼敷外,“冬病夏治”還可以借助飲食來調(diào)理,骨關節(jié)痛、哮喘、“老慢支”、水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如能在夏天補陽,冬天時癥狀就可以減輕。“可多吃溫陽食物,如雞肉,在食用時,可放入適量人參或黃芪等一起燉煮服用。同時配合溫陽散寒、利水的食物,如茯苓、倉術、薏苡仁等,效果更好。”
習俗:古時放假三天 民間百姓吃“夏至面”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于我國民間重要的節(jié)日,古時稱“夏節(jié)”、“夏至節(jié)”。在這一天我國民間有吃面條、食粽子、吃餛飩等趣味習俗。
夏至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全年雨量最多的節(jié)氣,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但同時也是發(fā)生病蟲害、水旱災害最頻繁的時期,這對農(nóng)作物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而農(nóng)作物受害的程度將直接決定糧食的豐歉,因此,為了禳災避難,保佑五谷豐登,人們往往寄托于夏至節(jié)祭祖祈神,以求作物豐收,并納入了祭神禮典。
作為重要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國放假,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qū)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之所以吃面,一是為了取一個好彩頭,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含義。
在我國西北有些地區(qū)夏至時要吃粽子。如陜西,此日要食粽;在江蘇無錫,夏至日早上要吃麥粥,中午吃餛飩。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混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吃過餛飩后,要為孩子稱體重,希望孩子體重增加,更健康;在浙江一些地區(qū)有“夏至日,吃補食”的習俗,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以滋補身體。
湘公網(wǎng)安備 43011102001657號 ICP備案號:湘B2-20090042-9
Copyright © 2024 紫微黃歷網(wǎng) 版權所有
熱愛偉大祖國 ? 維護民族團結(jié) ?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 促進社會和諧